索 引 号:
信息分类: 头条
发布机构:
发布日期: 2025-08-25
标题: 新荣区:广场舞台成为精神文明“加油站”
文号:
时效:

新荣区:广场舞台成为精神文明“加油站”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 来源:新荣零距离
| | | |

8月22日,新荣区文化广场热闹非凡。带着小马扎的老人、抱着孩子的妇女、欢蹦乱跳的孩童聚集在这里。

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响起,“文明花开古长城”的文艺演出拉开帷幕,舞蹈队的大妈们身着鲜亮彩衣,踏着鼓点翩跹起舞;演员们往台中央一站,开口便是市民们熟悉的乡音……台下不时爆发出如雷掌声,连怀里的娃娃都跟着拍手,热闹的氛围在夏日里漾开别样的温情。

一位观众深有感触地说:"这些演出接地气,既给我们带来了实打实的欢乐,也让群众文化活了起来,为精神文明注入了动力。"

这场让市民津津乐道的演出是新荣区“文明花开古长城”日常演出的一个缩影。今年以来,已开展6场活动,这个由新荣区委宣传部、新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“新荣新风文艺宣传队”已悄然改变了全区的文化生态。

新荣区通过打造“文明花开古长城”广场舞台品牌,将基层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,构建起集文化惠民、价值引领、社会治理于一体的“精神加油站”。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群众文化活力,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,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基层治理模式。

文化载体创新:从“舞台展演”到“精神浸润”

新荣区广场舞台突破传统演出形式,构建多维度的文明传播体系。一是主题化内容设计以“文明实践+红色基因”为主线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目编排。原创歌曲《铁血拒门堡》结合本地历史典故,通过士兵守土卫疆的故事激发家国情怀;快板《婚嫁新风满新荣》以说唱形式倡导简约婚俗,语言通俗易懂且节奏明快,成为移风易俗的“活教材”;京剧《咏梅》、晋剧《坐宫》等非遗戏曲通过传统艺术形式传递坚韧品格与家国大义。二是互动化参与机制创设军民同台、全民合唱等环节,打破舞台界限。如消防员与群众合唱《边关战歌》、全场齐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,通过情感共鸣强化集体认同。同时设置知识竞答、义诊服务等多元互动,使广场成为“移动的文明课堂”。

移风易俗实践:以文化力量破除陈规陋习

新荣区广场舞台成为破除旧俗、培育新风的前沿阵地:一是破立并举的叙事策略通过小品、数来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揭露旧俗弊端。数来宝《移风易俗话新篇》用方言俚语讲述红白事简办的现实意义,引发会心笑声与反思。二是榜样示范与典型引领演出中融入“文明家庭”“中国好人”事迹宣讲,如全国文明家庭葛淑芳代表队的旗袍舞表演,将家风建设融入艺术表达,形成“身边人讲身边事”的示范效应。

群众参与生态:构建“共建共享”的文化格局

新荣区广场舞台通过机制创新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。一是人才孵化与队伍培育。扶持20余支民间文艺队,涵盖中老年旗袍队、太极队、青年宣讲团等,形成“老中青”梯队化队伍;建立“文明实践+乡村治理”模式,鼓励村民自编自演节目,如堡子湾乡胡家窑村表演队创作《翻身农奴把歌唱》,实现文化表达从“输入”到“输出”的转变。同时广场舞台超越单纯的文化娱乐功能,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载体。一是红色教育场景化。在拒门堡红色教育基地开展“文艺演出+红色宣讲”,通过《雄伟的井冈山》等节目实现历史记忆的当代重构,强化爱国主义教育。二是志愿服务联动化。“心连心”志愿者协会常态化开展义剪、助老等服务,累计服务超千人次,并与文艺演出形成“服务吸引参与、演出反哺文明”的良性循环。

新荣区广场舞台的实践表明,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需以文化为纽带,通过“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、社会协同”的模式,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传播的文化实践。这种“精神加油站”不仅滋养了市民心灵,更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治理样本。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相关解读
相关政策
相关稿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