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 引 号:
信息分类: 新荣要闻
发布机构:
发布日期: 2025-10-24
标题: 新荣区:“国字号”引领精神文明建设见成效
文号:
时效:

新荣区:“国字号”引领精神文明建设见成效

发布时间:2025-10-24 来源:新荣零距离
| | | |

新荣区以“国字号”荣誉为引领,通过典型示范、全域创建、机制保障三位一体模式,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“点上突破”向“面上开花”转变,形成了“文明铸魂、全域共建”的生动局面,成效显著且具有鲜明的新荣区地域特色。

精神文明建设的“标杆矩阵”

新荣区坚持“培育典型、选树标杆、推广经验”的思路,聚焦基层治理、教育育人、企业服务、家庭文明四大领域,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“国字号”先进典型,形成了“群星闪耀”的文明格局。

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:近年来,西村乡始终保持“马不离鞍、缰不松手”的工作常态,以志在必得的豪情与扎实有效的举措,编织起一幅全民动员、全乡参与的文明创建锦绣图卷。乡风文明日益醇厚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治理水平节节攀升,精神文明之花绚烂绽放。2020年,该乡获得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称号,2021年又被评为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。

全国文明校园:新荣区第一小学(2025年获评)、青泽学校(2021年获评“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”)将文明融入教学全过程,通过“经典晨读、劳动实践、学雷锋主题队会”等活动,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,成为素质教育的“标杆校”。

全国文明单位:国网大同市新荣区供电公司(2025年获评“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”)以“党建铸魂、电网为脉、服务作桥”,将“人民电业为人民”的宗旨融入供电服务,实现了“安全生产零事故、群众投诉零记录”,成为企业文明服务的“典范单位”。

全国文明家庭:葛淑芳家庭(2020年获评“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”)以“爱国爱家、睦邻友善”的家风,带动乡里形成“孝老爱亲、互帮互助”的文明风尚,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“榜样家庭”。

从“标杆”到“全域”的文明跃升

新荣区的“国字号”荣誉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通过典型辐射、机制保障、全民参与,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向全域延伸,形成了“点亮一盏灯、照亮一大片”的效应。

一是基层治理:从“管理”到“共建”的转变。西村乡作为“全国文明村镇”,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“积分制”调动起村民装扮家园的热情,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15个实践站经常性开展文明活动,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新时代文明新人。精心评选出的“十星级文明户”、“好婆婆好媳妇”,20支志愿服务队的旗帜迎风招展,每年200余场次的活动,将温暖传递四方。93个“微网格”如精巧的绣花针,密密缝制服务之网,累计化解矛盾57次。133场次依托志愿服务的活动蓬勃开展。

二是教育育人:从“应试”到“立德”的回归。新荣区第一小学、青泽学校将“文明校园创建”融入日常教学,通过“经典晨读”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,通过“劳动实践”让学生体会“汗水的甘甜”,通过“学雷锋主题队会”传递奉献精神。例如,新荣区第一小学的“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”活动,将文明从校园延伸到家庭、社区,带动了更多家庭参与文明创建。

三是企业服务:从“供电”到“暖心”的升级。国网大同市新荣区供电公司以“全国文明单位”为动力,将“优质服务”作为文明的核心,通过“党员服务队”为群众解决用电问题,通过“零秒级、零感知”的科技手段提升供电质量。近年来,1.3万多张这样的服务卡走进新区的千家万户,供电员工随时待命,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需求。此外,表箱上、电杆上3600多张服务贴,像一张张微笑的脸,默默守护着村民的用电安全,323个微信网格群里的消息叮咚作响,3.7万用户在群里随时能找到“电管家”。70余次安全用电隐患排查,3000余米导线的更新换代,200余个空开的“退休”换新,让服务不仅停留在窗口前,更延伸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。

四是家庭文明:从“个体”到“群体”的扩散。葛淑芳家庭的“孝老爱亲、睦邻友善”家风,成为全区家庭的“榜样”。葛淑芳家庭侍奉公婆30年如一日,帮助邻居解决困难,带动了得胜堡村的“文明风”。全区通过“最美长廊”展示先进事迹、举办“国字号”荣誉宣讲报告会、制作《新荣盛开文明花》专题片,让“好家风”走进千家万户。

从“盆景”到“风景”的文明覆盖

新荣区为了让“国字号”荣誉发挥更大作用,建立了“宣传-推广-复制”的机制。

一是宣传引导:通过“最美长廊”展示“国字号”先进事迹,举办“国字号”荣誉获得者事迹宣讲报告会,用“身边人讲身边事”的方式,让群众感受到“文明就在身边”。

二是机制保障:实施“12125”文明行动路径(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,完成“讲好新荣故事、推选典型人物”“创建提档升级”两项重点任务,实施“立德树人”工程,做好“提升社会文明水平、志愿服务”两项推手工作,推进“五大创建”活动),将“国字号”经验转化为全域创建的制度保障。

三是全民参与:通过“积分制”“志愿服务”“道德讲堂”等方式,让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形成“人人讲文明、事事讲文明”的良好氛围。西村乡的“老魏说法”,用方言讲解《民法典》,让法律知识走进农家炕头;大小窑山村的“环境整治”,让“牛粪村”变成了“干净村”。

新荣区的“国字号”引领精神文明建设,不是“为了荣誉而荣誉”,而是通过“典型示范”推动“全域共建”,通过“制度保障”实现“长效坚持”,通过“全民参与”形成“文明自觉”。如今的新荣区,“文明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:“孝老爱亲”成为家庭的风气,“邻里互助”成为社区的常态,“志愿服务”成为企业的责任,“立德树人”成为学校的根本。这种“全民共建、全民共享”的文明生态,正是新荣区“国字号”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成效。

新荣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张建国表示,未来,新荣区将继续以“国字号”荣誉为引领,深化“全域文明创建”,让文明成为新荣的“金字招牌”,让文明之花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姿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相关解读
相关政策
相关稿件